时间:2025-04-12 02:25:44 作者:知网查重入口 www.9foxs.cn
因为学术不端的影响非常恶劣,所以其后果也可能是非常严厉的惩罚,一旦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可能面临开除、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方式。 因此,学术不端行为从行为类别上来讲,主要有剽窃、篡改、抄袭等不良行为;从主观性上来讲,包括人为疏失和蓄意欺骗两种学术不端行为。 无论是那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出现,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七种表现形式: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 在中国著名生命科学家邹承鲁看来:在我国学术上的不端行为还应包括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等。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伪造类学术不端行为是指:不以实际观察和试验中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据,而是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与实验结果,一般有伪造实验数据和样品、伪造证据等形式。 伪造类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是:新研究成果中提供的材料、方法、数据、推理等方面不符合实际,无法通过重复试验再次取得,有些甚至连原始数据都被删除或丢弃,无法查证。